访革命旧址——延安枣园随笔

澳门八码三中三 集团机关 康琳 2016/07/25

  "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每次读到著名作家贺敬之《回延安》这首诗时,就被他热爱延安的精神所感染,并因而对延安无限神往。尤其被誉为"三黄一圣"之一的延安革命圣地枣园革命旧址更是我梦中向往的地方。

  七月二十日早,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踏上了去延安访革命旧址的路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下车我顾不得旅途中的疲惫,在导游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直奔枣园而去。

  导游姓任,是个微胖健谈的女人,在她有声有色的讲解中,我得知枣园又名"延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因枣树多而得名。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1年开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这里。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

  跟随任导进入枣园,首先看到的是中央书记处小礼堂,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是当年中央书记处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的地方。

  坐在小礼堂的长凳上,伴随着任导绘声绘色的讲解,我眼前仿佛出现了1943年2月19日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的情景,毛主席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领袖与群众融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据说从那以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的几年里每逢过年都要请群众在此吃饭或举行团拜。

  在小礼堂逗留片刻,我们又依次参观了枣园中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的旧居等革命旧址。

  最后我们来到地处半山坡上的幽静的小院---毛主席旧居,这是他老人家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

  小院共有五孔窑洞,第一孔窑洞是当时的会议室兼会客室。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曾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激励共产党员要昂首挺胸,奋发图强,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全新的中国而奋斗。

  第二孔窑洞便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再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其中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之多,在他办公桌上还放着一根铁条,它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平时写作时用来压书,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木时便用力握握,再继续写作。

  第三孔就是毛泽东的寝室。一张简陋的木床,两把简陋的木椅...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通宵达旦的工作,不分昼夜的看书。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毛主席却从来不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怠慢工作,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常常秉烛达旦,在书的陪伴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毛泽东寝室的后面两孔窑洞分别是李娜和保姆的居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室。

  任导告诉我们,毛泽东总是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百姓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来都不嫌弃百姓罗嗦、麻烦,相反总是和他们谈成一片,让人们觉得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更像一位知冷知热平易近人的朋友。在聊天时,当他了解到当前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时,便立刻吩咐身边的人尽量去解决,而且还会询问解决的情况。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些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宽容热情,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相当的严厉苛刻。他经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不要因为你是一个领导的孩子而觉得高人一等,要记住你们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在他的严厉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像他一样顽强拼搏任劳任怨。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

  在枣园,注视一代伟人们居住的窑洞,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的领导者们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似乎看到一盏一盏闪亮的灯光,照亮着布满黑暗的旧中国,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思考着、商讨着、决策着、指挥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引导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现如今,我们在他们打下的江山上,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TOP